抗联题材美术作品被东北的地域性赋予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以严寒、冰雪为主题创作的冬季行军和战斗场面成为东北抗联美术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抗联精神中独属于东北军民的冰魂雪魄。以冰雪意象为线索,根据时间顺序对东北抗联题材美术创作进行分析与研究。
回望90年前,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宛若冰雪中的一柄利剑,打响了中国抗战的第一枪。不畏严寒困苦、坚韧不拔和勇赴国难的抗联精神感染并震撼了中华大地,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中国的文化界同样成为了没有硝烟的战场,诸多文化界人士在文学、美术等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力量,成为文化抗战的主力军。作为中国抗战精神的一部分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翼,抗联精神自抗战伊始延续至今,成为历代美术工作者的灵感源泉。“冰雪”作为东北的重要地域特征,成为典型意象,在这些作品中反复出现,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美术界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中国现代美术家不再囿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塔之中,而是以笔做剑,以抗日救亡为己任。美术创作一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启蒙主题,对个体自由的追寻被民族解放所替代,作品中更加强调感召力的彰显。版画,这种在制作和传播上相对便捷,更具有力量性、表现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成为了抗战期间有力的艺术宣传工具。在解放区,大批的美术家通过版画发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呼喊。
作为领导革命美术事业的主将,江丰是“中国新兴木刻”的代表人物。在1931年,江丰参加了鲁迅主办的木刻讲习会,并加入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在同年创作了《九一八日军侵占沈阳城》,开始了抗战题材美术创作。他在1937年创作的《冰雪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表现了战士们在大雪中行进的场面。弯曲的旗杆、向前倾斜的身体、飞扬的衣袍以及深埋在雪中的马蹄等画面再现了由抗联将领李兆麟等人创作的歌曲《露营之歌》中的场景:“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江丰明显受到了欧洲木刻艺术家珂勒惠支的影响,用大量横直线条刻画的雪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将行军的场景拉向画面深处,突出了队伍在风雪中的恢宏气势。前景人物在简洁的线条下凸显出面部的坚定,并与车马构成典型的三角式构图,形成一种向前进发的力量感。此时江丰的木刻刀法已经十分成熟,能够运用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他的刀下,冰天雪地中绽放的抗联精神强烈地调动了观者的情绪。
在1936年的“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中,陈烟桥于同年创作的《雪地战壕》(又称《东北义勇军》)得到了广泛好评。这幅作品的创作原型是1932年2月发表于《东方杂志》上的一张照片《大虎山新民屯西之我军第一道防线》。陈烟桥用木刻描绘了一排东北义勇军战士趴在战壕中,正向着远方瞄准射击的情景。这些战士们的装备和姿势与这张照片相比如出一辙。画面中的义勇军战士趴在厚厚的积雪中,仿佛与雪地融为一体,远处巍峨连绵的黑色山脉与地面上的茫茫白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予观者极大的视觉冲击感。在这对比强烈的背景中,义勇军战士们身影凛然,虽然在严酷的环境下人物显得十分渺小,但一腔爱国热血支撑着他们在这样极端的天气中坚持与敌人作战。
丰中铁于1937年创作的《在冰天雪地中的东北义勇军》版画,采用与江丰几乎同样的画面构图来表现雪中行军的场景。尽管画面中的线条较少,有一丝平静的意味,但人物刻画却细腻坚实。天空飘着飞雪,地上的雪迹已开始消融,预示着艰难困苦终将过去,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来临。整个画面表现出在艰苦的条件下,百折不挠的义勇军坚持抗战的精神。这幅版画不仅在国内传播广泛,同时也在海外名声大噪,它曾于1940年在莫斯科参展,每天的参观人数上千,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后还出现在苏联各大城市的巡回展览中,引起了海外对中国抗战的关注。东北抗联乃至全体中国军民的坚强抗战意志和中国正在遭受的苦难,引起了苏联人民的尊敬和同情。这些作品成为抗战期间的时代写照和社会的魂魄,代表了东北地区奋起抗争、不受外辱奴役的不屈斗志与抗争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题性美术创作在文化建设中成为现实主义美术的典范。政府文化部门开始组织美术家创作革命历史主题绘画,并将其陈列在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以此在公众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期间,全国的美术工作者通过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进行了系统性构建。美术工作者以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在推翻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重大革命历史人物形象和所发生的事件为素材进行创作。
在历史画的范畴下,革命历史画既有对真实革命事件的如实描绘,又有在一定程度上以真实的社会现象或革命事件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化再创作,从而服务于革命宣传和教育。美术家带着对革命的坚贞信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表现革命的历史,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美术工作者大多采用大量写实性的现实主义描绘手法,具有场景性和历史叙事性的美术作品应运而生。王熙民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大型雕塑《抗联游击队》在全国第一届军事展览上荣获优秀作品的称号,并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雕塑家,王熙民以大型群雕见长。《抗联游击队》就是他早期具象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展现抗联战士杨靖宇等人推着陷入雪地的车马脱困的场景。作品虽然刻画的是真实的英雄人物,但在雕塑的情节上合理地融入了一些想象,以艺术的真实性使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突出其典型性特征。
王熙民并没有在人物的塑造上采用当时一贯的创作手法,即以高大的体积来突出英雄的永垂不朽,而是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人物紧绷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携同高扬的马蹄体现了强烈的动感与力量感,同时与地面深厚的积雪和下陷的车轮形成动静对比。这一瞬间的场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历史的壮烈,这就是抗联战士们在冬季行军的常态。整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激情饱满,十分鲜活,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呼之欲出。
与其他作品用大面积展现冰雪不同,贺中令在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获得银奖的作品《白山魂》(1984年)将冰雪意象与人物面部相融合,于细致入微处展现出抗联将士杨靖宇的肖像。这座雕像饱含了这位东北雕塑家对抗联英雄的敬意,虽然雕像最后只有80厘米,但贺中令在开始创作之前曾前往长白山区长途跋涉了数百里,挑选了重达400千克的石料。同时,贺中令在创作前还走访了杨靖宇昔日战斗过的战场,并采访了诸如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堂的守护人、凉水河的退休老干部、集安县大路沟的参农和抚松县的抗联老兵等人。在这些见证者的口述下,贺中令被杨靖宇的事迹深深打动,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杨靖宇的遗容与红白分布不均的火山岩融为了一体,巨大的石块外形被隐约雕刻成一顶皮帽包裹住他的脸部,底层透出的暗红色铁矿石如同他在雪地上洒下的鲜血,凹凸起伏的石材表面被雕刻成了眉毛和胡须上的霜花,石英下的浅灰色成为他脸上的冻疮。雕塑家以写实的手法将杨靖宇安详的面容描摹了下来,整个画面厚重凛然,于悲怆中展示出了崇高之美。
在2004年至2009年期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吸引了全国千余名美术家的参与。这些美术家“以图像视觉谱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嬗变”,在表现国家与民族形象的同时,也尊重艺术的创作规律,超越了以往革命历史美术创作中的纯粹历史学角度。许多作品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代替了以往的群体性场面,引导观众融入历史情景中。
袁武于2004年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国画作品《生存》,是他《抗联组画》中的一幅,作品描绘了半身陷于雪地中前行的抗联战士的场景。画面着重刻画不同年龄段战士的面部细节及情态,冻伤的脸、结冰的须眉和在寒冷中瑟缩的表情,将战士们的饥寒交迫跃然纸上。作品摒弃了英雄主义创作套路,更加注重人性的关怀,多了一丝情感的真实。在2001年开始创作时,袁武为这一系列组画构思了许多情节和场面。和众多画家一样,袁武也经历了打复稿、查史料的前期准备,而真正开始落笔创作时,袁武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设想,凭自己的感受将《生存》作为组画的第一幅作品。在袁武看来,对抗联战士们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因为生存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当亡国奴和想要活下来的信念。由于环境的严酷和日军投放的大量兵力,东北地区是抗战期间最艰难的战场之一,抗联将士们的作战是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完成的,正是这种坚定的生存信念才支持着东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走向最终胜利。
画家王利军2005年的作品《雪海国魂》描绘了一群抗联战士在怒吼的冷风中用近乎匍匐的身躯在雪野中艰难前行的场景。画面四周的雪海将中心人物包裹其中,凸显出抗联战士们视死如归的民族之魂,呼应了作品的名称。风雪中的抗联战士步履维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他们脸部的神情清晰可见:因为奋力前行而紧闭双眼、咬紧牙关,张开的嘴显示出他们即将力竭的状态。画家将重点放在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折射上。远处隐约可见的连绵山峦在风雪中屹立着,一方面象征着抗联将士们如山岳般坚定的抗战精神,一方面以自身的静穆映衬战士们内心的炽热涌动。画面中沉重的色调则隐喻了战士们如磐石般的坚定意志。这幅作品表现出画家对抗联战士们心理世界的探究,画家通过对画面的处理将人物的心理世界细腻地刻画出来,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精神构成的东北抗战史,更是东北抗联精神所具有的普适性。
殷小烽在2009年创作的雕塑《关东魂》展现了抗联战士在寒冷的冬夜中撤退的场面。用雪地中大幅前倾的身体衬托环境的恶劣,突破了以往美术家在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中人物形象总是昂首挺胸的方式,将战士们置身于一个模糊的、意象的三角形构图中,这种写意的方式让画面中每个战士的形象都十分打动人心。画面同样注重对战士们面部的细节描绘,生动的表情展现出他们在不断转移阵地,以及与敌人周旋时的内心世界,或坚定向前,或斗志昂扬,或紧张悲愤。这里的抗联将士不再是传统描绘中那样好似拥有“金刚不坏”,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有人陷入深厚的雪地,有人的面颊被冻僵,有的人眼睛里被吹进风雪。这样的处理拉近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使抗战的艰苦历历在目。作品用朴实的描绘再现了战士们在抗战的艰辛中仍然保持前进的情景,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冰天雪地中撑起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新时代中的美术创作愈发强调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表达与传承。在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以冬奥为主题的美术创作纷纷涌现,它们将中国精神与国际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赋予了奥运精神以中国特质,给予冰雪精神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北京冬奥组委会在2021年初举办的展览《冰雪礼赞》中,展出了牟成的一系列描绘东北地区林海雪原的画作。
在东北抗联老根据地长大的牟成将抗联精神凝聚成对冰雪意象的塑造,画作中皑皑白雪一跃成为画面的主角,代表了高洁的品格和澎湃宏伟的豪迈精神。艺术家将自然之美、抗联精神与运动之美相融合,用中华民族傲霜斗雪的坚强意志迎接冬奥的到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中,青年艺术家任哲的雕塑作品《赤韧》入选,作品刻画了一位身缠冰丝带的中国武士,蓄势待发的武士将内心的坚韧融入周身的冰丝带当中,以刚柔并济的方式传递了源自抗联精神、衔接冬奥精神的中国冰雪精神。
自1931年中国抗战的第一枪在寒冷的东北雪原打响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民族伟大复兴。而“冰雪”,已经成为串联首尾的共同意象,承载着历久弥新的抗联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思.东北抗战题材美术图像研究[J].美术,2020(07):91-97.
[2]张红梅.东北三省地域美术风格的确立——以20世纪中叶三届东北三省美展为中心[J].美术,2019(08):90-94+100.
[3]霍楷,徐晨.悲壮与抗争——东北抗战宣传画风格及影响[J].艺术工作,2018(06):48-52.
[4]尚辉.抗战题材美术诠释中国现实主义精神[N].光明日报,2015-8-24(15).
[5]刘信君.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5(06):83-89.
[6]陈祥云,朱昌森.抗联题材雕塑作品及其精神内核[J].作家,2014(09):212-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