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出现较为频繁的一种审美意象,其主要涵盖了乡情、爱情、永恒以及缺憾等不同审美意蕴。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本身有着一份独特情感,他们常常会借用月亮抒发内心的丰富情感,将多元月亮意象以独特的方式融入诗词创作中,并赋予其浓郁的主观色彩,形成作者个人鲜明的情感印记。进一步对古典诗词中“月亮”的词语意象展开分析与探讨。
中国拥有极为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古典诗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极高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一种从各民族文化情节中积淀滋生出来的一种深邃艺术意象,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月亮”的运用往往承载着作者深刻而又深沉的文化内涵,能够向世人充分展现出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意趣和艺术境界。
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创作运用发展阶段
渲染主体情感的背景
在古典诗词创作发展中,“月亮”的词语意象运用于渲染主体情感背景是处于“月亮”意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该阶段中,月亮这个词汇是完全独立于诗词作品主体之外的,主要起到了营造淡泊优雅、宁静雅致的艺术氛围的作用。比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陈风》中有这样的场景描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首诗是作为歌月怀人的诗,作者从内心幻想出发,巧妙地塑造出了一位月下美人的唯美朦胧的形象,作者借由天上皎洁的月亮联想到那种纯洁美好的恋情。又比如,在古诗《明月何皎皎》与《明月皎夜光》中,对于月亮的词语意象使用也是作为渲染诗中主题情感载体出现的。
主体寄托情感的载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在古诗创作中会综合运用拟人、象征以及移情等手法将自身内心丰富情感寄托于“月亮”意象之上,将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在该阶段,“月亮”这种独立客观的景物已经随着主体情感有效渗透于主体寄托情感的载体之中。在自然界,月亮有时呈现出圆满状态,有时则表现出弧形残缺状态,因此古代文人会以此象征人生的缺憾,说明人生不能一直处于圆满幸福的生活状态。比如,苏轼创作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描绘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作者以残缺的月亮映射人生的缺憾。除此之外,古代诗人还会借用月亮表达自身的思乡之情,月亮会成为诗人寄托浓厚相思之情、启动乡愁的重要承载体。比如,李白创作的《静夜思》中描绘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到“低头”的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望着天上如霜的秋月如何能够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与亲人,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借用如霜明月充分表达了自身的思乡之情。作者将月亮与自身对故乡土地的思念之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思乡的明月”,同时也开创了全新的“月亮”意象,这是属于李白的首创。“月亮”在人们眼里又是永恒的象征,具有一定共时性,浓缩了空间的距离,将彼此心灵牵扯在一起。比如,张九龄创作的《望月怀古》描绘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由景入情,作者利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营造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海上升起明月的画面,明月的深奥莫测、遥远难窥,无不让作者望月思故人。作者内心此刻在想,远隔天涯的故人望着天上的明月也在相思吧,作者并没有直接借助月亮表达自身的怀念故人之情,而是设想远在他方的故人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动反衬出该诗所寄托的深远。
主体升华哲理的载体
自唐代,月亮在古典诗词中的创作应用不再只是作为文人抒发情感的主题,同时还会成为升华深奥哲理的载体,作者不仅会将月亮内化为自身丰富情感,还会将其外化为一种自然物。主体与月亮共处于一个宇宙空间,作者会以“月亮”意象科学阐释某种人生哲理。比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绘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该诗以月亮作为核心意象,充分揭示了个体生命有限性与宇宙历史无限性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春江花月夜》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超越了以往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作者将诗情画意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一方面赞叹了大自然春江花月夜的绮丽景色,一方面则将游子思妇的同情心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在一起,有效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又比如,苏轼创作的《赤壁赋》这样描绘:“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作者看来,人生总会有着各种遗憾和失落,然而自然天地间的月亮却丝毫不吝啬,其作为自然界永恒存在的事物,同时也是人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一个人,无论贫贱富贵、得意失意,面对慷慨之自然,何患得与失。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多元意象
浪漫狂放意象
在自然界,多元月光意象为古代文人骚客创造出了一个超脱浪漫的艺术境界。比如,辛弃疾在《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中描绘:“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作者借用了“天问体”景象写词,通篇设问,充分表现出了作者敢于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完全符合自身豪纵激宕的心理感情,赋予了作品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作者打破了传统咏月的陈规。这首词不仅有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又有着科学的断想,创新创造出了属于月亮的浪漫狂放意象,是一篇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有关月亮主题的古典诗词。该首词创作的实际意义较之对月伤怀的作品更为深远,其艺术境界也比那些单纯写景抒情的咏月词更胜一筹。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浪漫狂放意象还可以体现在张孝祥创作的《念奴娇·过洞庭》中,其描绘说:“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者借用月亮充分表达了自身对“高风亮节”的赞美之情,同时将自身高洁人格与皎洁莹白的月光湖影景色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澄澈透明的艺术境界。这首词还充分体现出了作者自身的浪漫奇想,其坦荡的胸怀、凌云的气度与壮丽的自然湖光浑然一体,无不让人感叹作者的豪放旷达。
清高脱俗意象
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一些文人受到政治打击,遭受人生不如意,此时这些人有的会选择颓废消沉,有的人则会坦然面对人生,并以清高脱俗的人格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会借用清风明月寄托自身的心灵情感。比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描绘:“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出现的月亮一词成了古代士大夫们清高脱俗、啸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同时也象征作者自身的人生潇洒气度与脱俗飘逸风采。又比如,王维《竹里馆》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该词向人们传递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操,作者借用明月抒发自身内心情感,将外景与内情相互交融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澄净透彻、安详恬淡的艺术境界,能够给人带来清高脱俗的感受。作者王维虽然在官场上失意,但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在明月与山水之间寻找心理寄托,成了一位归隐者。
孤独寂寞意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容易的事情,有的是怀才不遇,有的是家庭不幸,此时他们就会借月抒发自身内心的丰富情感,月亮照出了他们那种孤独寂寞的心态,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他们试求解脱与慰藉的心理。比如,孟浩然创作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话翻译过来就是,作者独自一人将小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太阳落山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空旷无边,天空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澈,水中明月离人非常近。诗句将明月描绘得可爱亲切,却反面衬托出了作者那种羁旅异乡漂泊生活的落寞孤寂,表达了作者自身的孤独寂寞之情。孟浩然在仕途中失意,长期处于欲隐不甘的内心挣扎之中,最终还是选择归隐于山林之间。他的心情是寂寞不平的。因此,我们在读《孟浩然集》时总是能够轻易体会感受到作者的“寂寞”心情。《孟浩然集》中还有着众多描绘月亮意象的诗句,比如“永怀愁不眠,松月夜窗虚”“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这些诗句都能够反映出作者那种孤独寂寞不平的内心情感。在古代社会,李白的悲剧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广泛的代表性,像众多官场失意的文人一样,李白有着怀才不遇的遭遇,他最终只能够选择求仙访道,隐居山林,与明月作伴,与影子共舞。比如,李白在千古名篇《月下独酌》中这样描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中月亮成了作者寂寞灵魂的抚慰者,在月亮陪伴下作者饮酒舞动,表面上看心情是快乐的,实则作者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深深的孤独感和难以排遣的寂寞愁绪。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词语意象组合
月下杨柳
在古代文人创作的诗词作品中,“月下杨柳”是一种常出现的复合意象,作者将杨柳与月亮融合在一起,能够为那些缠绵相怜的男女营造出一种独特美妙的氛围。比如,欧阳修创作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作者利用“月下杨柳”的复合意象,有效烘托渲染出了男女柔情似蜜、恬静温馨的氛围,同时也象征了离别与相思,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深深孤独感和失落感。又比如,陆游创作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中说:“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在皎洁的月轮景色下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作者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月色梧桐
在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月亮”常被文人用以作为离乡怀人的意象。在这其中“月色梧桐”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复合意象,古诗词作者将月色与梧桐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表现出“月亮”那种朦胧凄美的艺术境界,还可以借助“梧桐”抒发自身内心的思想愁绪。比如,苏轼创作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描绘:“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作者借用“缺月梧桐”一词有效营造出了一种夜深人静,月亮高挂梧桐的冷清氛围,为下文中幽人和孤鸿的出现进行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悲愤和无奈。又比如,周邦彦在创作的《咏秋夜》中描绘:“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已觉秋声引雁高。”作者综合运用户外飘飞的梧桐树叶、冷清的月亮、稀疏的星星、大雁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众多诗人或词人会广泛采用月亮意象去表达自身内心丰富的情感,同时体现出自身对永恒、缺憾、爱情、乡情等审美意蕴的追求。月亮多元意象通常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墨客将自身对亲朋好友与故乡的思念、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以及对生离死别的叹息都化作一轮明月,成为古典诗词中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景观,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葛金平.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起承与功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41-43.
[2]秦淑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辨析[J].新校园,2016(12):182-183.
[3]夏敏.古代诗词中月亮的多元意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 23(02):33-37.
[4]苗欣雨.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J].青年文学家,2019(03):36-38.
[5]张英琪.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6):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