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影视表演 >> 新媒体视域下三江县侗族大歌传播策略分析
详细内容

新媒体视域下三江县侗族大歌传播策略分析

时间:2023-04-18     作者:黄靖雅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转载】

三江县侗族大歌概述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2006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由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进行保护。

侗族大歌一种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至今已250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侗族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就是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如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侗族大歌以自然、劳动、爱情和友谊为歌唱内容,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侗族大歌只有在团体会议、大型庆典或贵宾接待会上才能到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进行演唱。“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的一句俗语,即侗家人把“歌”比作“饭”,认为二者都是维系侗家人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侗族大歌不仅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及表达方式都与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系。可以说,侗族大歌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传承侗族文化民族精神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了解侗族社会结构有着重要作用社会、教育思想等层面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三江县侗族大歌传播现状分析由于侗族大歌形式独特传承只能靠长者口口相传,没有特殊的技巧与规则可言,因此其保护和传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侗族大歌的传承仍旧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并且师徒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侗族大歌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多维度传播,主要通过“非遗进校园”、公益培训班等常规传播形式进行传播,也尝试使用现代化媒介手段进行辅助传播

网络直播的合理化利用

网络直播是基于现代互联网环境利用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的直播应用程序进行信息实时呈现与交互式传播[1]网络直播以视频互动为特点,用户既可对直播内容进行实时评价,也可与主播以及收看直播的用户沟通互动,通过造直播氛围来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相对于传统媒介传播而言,网络直播具有高效性、交互性等传播优势。

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于2016年8月正式启动,采用传统的面授课教学方式开展培训2020年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携手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采取免费培训线上直播由非遗传承人出镜进行直播教学,方便让更多的人学习侗族大歌,并使之代代相传[2]是一开拓创新、非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一次创新侗族大歌传播途径的有效尝试。该项目开办,已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品牌之一受到侗族地区群众普遍欢迎。不断推进以网络直播为媒介载体的非遗系列活动,是促进非遗产生深远影响的有效途径[3]侗族大歌免费培训有利于迎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吸引各阶层观众群体,扩大侗族大歌的受众面,而网络直播以讲解、演出、互动等方式活态化了人们固有认知中那些冰冷又偏远的非遗,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走进观众内心。

侗族大歌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在现代教育盛行的今天,音乐课堂充斥着流行音乐,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机会,加之侗族大歌无文字记载,靠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故其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危机,境况令人担忧。

“非遗进校园”成为众多音乐类非遗发挥教育价值的重要在三江县中小学,侗族大歌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由当地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担任师,以面对面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了解侗族文化,学唱侗族大歌。由此,民族文化在校园发芽发扬光大,非遗也得以代代相传。

侗族大歌走进校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与归属可以从根源上保证侗族大歌的活态传承,给侗族大歌的传带来生命力,并带领广大学生寻找民族根,增强文化自信,塑造文化认同。以年轻一代为传播对象,能够对非遗技艺传承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吸引年轻观众领略侗族大歌的魅力,让他们对非遗产生兴趣,从而潜在的受众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年轻人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从而为侗族大歌的传承累积后备人才力量,有利于侗族大歌活态传

多样化文旅平台

文旅演艺文旅业与演出行业深度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演出活动,其目标受众多集中于某一区域主要展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地点通常位于景区内部或景区附近地区,有助于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演艺活动既能更好地赋能文旅项目,又能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属性[4]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其主要目标2025年,旅游演艺市场繁荣有序,发展布局更为优化,涌现一批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形成一批运营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经营主体旅游演艺产业链更加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彰显,对相关产业行业的综合带动作用持续发挥这充分显示文化旅游产业链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传播重要意义。

三江县组织侗族大歌大赛,人们提供了侗歌交流平台,有利于掘具有侗族大歌艺术才能的人才,促进本地区同胞对侗族大歌的了解和学习,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推动人们将侗族大歌传承好、弘扬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三江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弘扬融媒体时代下,依托抖音微博微信等各类平台文旅演艺推出文旅攻略和演艺视频,成为阐释城市文化底蕴,推动城市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

总体来说,三江县侗族大歌在文旅行业、公益培训班等方均发展良好,在新媒体部分也略有尝试,但形式较为单一,特色不够突出。

三江县侗族大歌在新媒体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三江县侗族大歌宣传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经费不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费是三江县侗族大歌宣传的重要基础,经费投入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侗族大歌的发展,整个宣传过程包括产品生产、市场营销和运营管理,均需要经费的支持。目前,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三江县侗族大歌宣传工作的一大问题

专业人才匮乏

首先,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很多侗族大歌在生活中失去用武之地,以于被人们所淡忘。不少歌师已步入耄耋之年,传承危机和后继无人是侗族大歌正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家人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人口频繁迁移导致侗族大歌传承人不断流失最后,随着时代进步,当前社会对传承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传承人在宣传工作中具有创新能力管理与协调能力以及市场运营能力,还要求其对网络热点有绝佳抓取能力,但就前而言对侗族大歌传承人培训仍有所欠缺,这直接影响宣传效果。

三江县侗族大歌传播发展机遇

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布局应着重运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打响知名度。运用新媒体时,应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色,创作出适用于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优质内容,同时宣传效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融媒体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以文化馆为基础,以博物馆和艺术馆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支撑,运用最新技术,有效整合多媒体资源,实现三江县侗族大歌全景、立体、沉浸式的展示与宣传,促进对其的数字化展示和线上宣传

利用新媒体传播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线性大众传播中“点对面”模式彻底让位跨越时空限制的“点对点”多种传播模式,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传播形发生了变化[5]与侗族大歌相关的同一信息源头依托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实现多次发布,极大地提升了宣传的高效性。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与侗族大歌关的内容的制作与发布,还可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实现侗族大歌的传播从而极大地提高传播及时性。准确的内容分发机制也十分重要,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全面准确的非遗呈现,帮助当地的侗歌爱好者和其他群众了解侗族大歌的相关内容,还可以为观众提供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从而提高观众忠诚度,提升观众个性化体验,实现观众市场细分,准确推送符合目标观众喜好的节目,使得侗族大歌的推广更加广泛,目标众更加准确。

利用数字技术的交互特点辅助传播

去中心化、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格局突破了传统媒体所呈现出的信息单向传播格局,新媒体所积极提倡的用户体验与交流互动,使在传播形式上表现为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6]媒介融合的三维度是丹麦传播学教授延森提出的,即通过身体实现的人际传播、模拟大众传播与数字化传播[7]融媒体所形成的多维度传播模式,给侗族大歌的传播提供了更为立体综合的发展空间。

合理运用前沿科学技术

使用5GAR/VR技术为宣传赋能,能够极大地拉近受众与侗族大歌之间的距离。使用数字化技术对侗族大歌进行记录,将无形的信息变成生动的图像数据,形成多维感知的数字资源,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可视化原理将其展现出来可以实现一种超越传统实体、实地体验的新体验,这源于数字化的可复制性、多感知性、广性、移动性等诸多优势特点[8]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无形的表演类活态非遗,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立体逼真的虚拟现实场景能让受众如身临其境一般从而提升受众互动体验能使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侗族大歌,获得多感官、共情式的活动体验。当前,三江县侗族大歌及其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主要停留在线下活动阶段,对新媒体营销功能运用不足。侗族大歌作为传统民间文化,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加进行宣传的可行性。

落实三江县侗族大歌财政保障工作

首先,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增加侗族大歌扶持资金。制资金分配工作计划、资金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制度文件,对扶持资金进行严格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精、高效。其次,鼓励社区组织、民间团体等各方主体关注侗族大歌,并参与到三江县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宣传工作中,给予侗族大歌宣传工作足够的资金支持,以确保其宣传工作高效行。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对三江县侗族大歌传承人进行深入的发掘与保护,制定传承人才培养细则和激励机制,增传承人履行宣传义务的责任和荣誉,完善并创新三江县侗族大歌人才引进及继续教育机制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三江县侗族大歌活态传承专业人才队伍,为侗族大歌活态传承及宣传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激发侗族人民对侗族大歌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针对三江县侗族大歌的传播现状以及传播方法,试图为深入发掘与合理开发利用三江县侗族大歌资源,实现三江县侗族大歌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协同发展提供有效思路,这对有效破解制约三江县侗族大歌传播的瓶颈,探索三江县侗族大歌宣传的创新模式,实现三江县侗族大歌强区和民族文化强区战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小芳.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J].新闻界,2016(15):51-54.

[2] 广西三江:线上培训促传承[EB/OL].(2021-01-15)[2023-03-01].

[3] 张闻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研究——移动互联网传播与品牌化推广[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4] 毕剑.旅游演艺:概念辨析、类别梳理与关系模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1):61-68.

[5] 王海燕.融媒体语境下云冈石窟文化的传播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6):52-55.

[6] 李艳峰.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转型升级策略研究[J].今传媒,2017,25(08):91-92.

[7] 杨震.融媒体背景下山东广电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8] 王岩岩.虚拟现实科技融合视域下传统文化数字保护与推广策略[J].创意与设计,2020(02):23-2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