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网络传媒 >> 大数据驱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
详细内容

大数据驱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

时间:2023-04-20     作者:文艳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原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档案资源管理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数据驱动下,档案数据化管理是实现档案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数字化存储文件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中的重要载体。现对大数据驱动下开发非遗档案的价值与功能进行论述,分析当前非遗档案资源的现状,采用非遗档案采集、数据化处理以及数据库建立等一系列技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优化管理和开发策略,为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我国非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成绩较为显著。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2]。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3]。学术界也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管理模式展开了研究,传统的非遗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新科技逐渐被运用到非遗的保护与利用中。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促进大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加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近年来,如何使非遗档案的管理工作融入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大数据驱动下开发非遗档案的价值与功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无一不将“非遗建档”作为抢救和保护非遗资源的重要举措。如何更好地建设并优化我国大数据背景下非遗建档档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非遗档案资源的价值,成为我国非遗档案研究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所具有的体量大、种类多、速度快等鲜明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非遗档案的价值和功能。

对非遗档案的开发

改善非遗保存方式,创新非遗传承形式

在信息化时代,为了更加原真、全面地保存非遗档案,多以文档、文本、图片、图像和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随着非遗数据量的日益增加,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逐渐代替了传统非遗传承方式。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形成现实遗产与虚拟遗产共存、互动、协同进步的新局面,可以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升非遗传播力

大数据时代,与非遗相关的各种网络信息海量增长,公众获取相关信息与数据的渠道不断拓宽,非遗传播力进一步提升。在拓宽渠道方面,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与公众互动不足;新媒体传播则是双向互动传播,可以有效提高非遗的实际传播效果。

加大非遗科学研究,促进非遗开发利用

大数据驱动下,各类非遗数据持续积累,推动了数据资源体系开放共享,为非遗这一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带来新的研究方法。打造多元主体共同构建的非遗档案数据资源呈现形式,充分挖掘非遗档案独特的文化底蕴,并对其进行系统考证研究,真正实现非遗档案的价值[4]。

大数据驱动下非遗档案开发与研究现状

通过网上搜索、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有三种开发非遗档案的方式:传统纸质开发、数字开发和综合开发[5]。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开发和综合开发方式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法律指引亟待完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及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都对非遗“建档”提出明确要求,建档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非遗档案的建立以及开发。但其并未明确具体开发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也没有出台相关指导办法,很多需要使用非遗档案数据者无法得知获取相关数据的途径。因此,完善非遗档案开发工作的法律法规对非遗档案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在非遗档案领域更加规范高效地应用大数据,推动非遗可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完善具体开发内容及各项工作流程,保证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建设标准缺乏统一

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标准是整个非遗档案数字保存系统的基础,是有效分析和利用非遗档案大数据的重要前提。由于各主体之间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不同,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存在差异,在数据库中会出现档案信息重复保管且共享难度增加的现象。这需要相关部门运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深入分析非遗档案的基本范式和固有联系,统一各主体的数字标准,从而更好地挖掘其利用价值。

开发保管平台分散

我国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平台受到主体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分散状态。而大数据驱动下的非遗档案开发则要求数据资源集中保管。目前非遗网站及数据库已经初具规模。据了解,全国29个省(区、市)在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单独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31个省(区、市)设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目前网站建设还存在问题,非遗档案资源重叠且分散,迫切需要新的思路来整合和优化这些资源。

大数据背景下非遗档案开发策略

平台建设思路

非遗档案平台以保护与传承非遗,实现非遗档案价值为根本目的,需要统筹、整合各要素,突破数据资源壁垒,建立跨机构、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通过合作与共享,能够打破“信息孤岛”,让非遗档案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传承。因此,采用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地方档案部门配合,大数据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这种跨界交叉的方式,对非遗档案资源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展现中国非遗光彩,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开拓创新新局面,挖掘深层次的信息价值,为公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检索和利用平台。笔者认为,共有两种建设思路:第一,挖掘各种资源优势以建设新的平台;第二,提高现有非遗网站的开发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大数据平台为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参考,故不做具体规定。

平台开发简介

本文所提出的非遗档案平台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平台的内部管理层面,二是平台的外部展示层面。平台的内部管理层面主要是指非遗档案数据采集与转化、数据库管理两个要素[6]。非遗档案数据采集与转化是针对非遗档案内容所进行的模块设计,是平台运行的基础模块,是按照非遗保护主体进行的标准化统一,对归档范围和文件格式进行细化界定,对业务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等进行统一的格式化管理,并与其他元数据相兼容。数据库管理模块主要是对所采集的数字非遗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利用语义关联、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对其进行深层次挖掘。平台的外部展示层面主要是指非遗档案信息的发布与展示,涉及文献成果展、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展等[7]。

充分整合开发内容

非遗档案采集

非遗档案采集应本着“多方参与”的原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尽可能地将不同主体手中的非遗档案资源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整合。同时,还要加强民间非遗保护组织、文创企业、社会公众等相关主体的参与度,构建由多方参与的非遗档案的数据资源组织体系,全面反映非遗全貌。在进行非遗档案采集工作时,应根据实际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各类非遗档案数据,规范相关资源建设技术标准,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具体的收集方法包括普查记录、实地调查和文献记录等。

非遗档案数字化处理方式

在非遗档案保存方面,运用大数据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在非遗档案传承方面,大数据的引入可以有效节省传统档案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8]。此外,还应充分考虑非遗档案数字资源来源的多种可能性,对于不同形式的非遗档案采取不同的数据处理形式。例如,对于民间文学等传统文本文档一类的非遗档案,可进行XML编码,建立数目数据库;对于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戏曲、杂技等档案,可以将其存储在音视频光盘等载体上,参照CBR标准提取音视频;对于口述记录、采访或访问一类的档案,可以采用编制索引的方式。

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

在对非遗档案开发的客体进行标准化、数据化规范后,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对非遗档案进行开发。以“数字非遗”为核心模块,通过研究范式的构建、内容映射和转化,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图式。

在开发非遗档案的过程中,文本挖掘技术可以揭示非遗档案的深层价值。文本挖掘技术是用户从非机构化文本信息中获取感兴趣或者有用的信息的过程,涵盖信息技术、文本分析、模式识别、统计学、数据可视化等技术,主要包括文档预处理、特征信息提取和数据挖掘三个过程。文本挖掘技术可以提高非遗档案信息资源获取率,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明确非遗档案各个发展时期、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联系,优化非遗档案内容,挖掘非遗档案资源的深层次价值。

语义关联检索技术可以优化检索服务。语义关联表示两个或多个实体间通过链接形成复杂的具有图结构的关系。语义关联检索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自动整合、转换和处理,深度揭示不同资源之间的语义关系。目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仍以“非遗项目”“非遗传承”“非遗文学”为分类项,它们之间无法实现语义关联。

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新非遗档案展示形式,有利于实现非遗档案价值。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对非遗档案进行创新开发,是以新的视角重构非遗内涵的形式,也是大数据背景下开发非遗档案的合理化发展趋势。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的技术系统。目前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空间分析法”在各行各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8]。非遗档案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性,例如传统戏剧包括京剧、粤剧、越剧、川剧、豫剧等。不同地区有多种剧种,不同剧种有不同的唱法和表演形式,甚至同一剧种有不同的特点。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将各个空间具有不同特色的非遗档案数据结合在一起。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可以高度还原非遗技艺,为用户提供真实的体验,其核心是建模与仿真。

综上,几大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充分发挥非遗档案资源的优势,实现非遗档案价值的最大化。

结语

大数据驱动下,只有采取多种策略,才能充分发掘出非遗档案资源的价值。本文针对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解决策略,并以文本挖掘、语义关联、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关键技术为依托进行深度开发,实现非遗档案数据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3-04-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Z/OL].[2023-04-01].https://www.ihchina.cn/project.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2023-04-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07278.htm.

[4]张秉福.论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J].中原文化研究,2020,8(05):58-65.

[5]孔明月.数字人文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6]朱懿.大数据在GIS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11(33):129-132.

[7]孙玲玲,关利革,张淑红.数字赋能视域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与保存研究[J].兰台内外,2022(26):19-21.

[8]程静,张毅.基于GIS的图书馆异构资源整合可视化设计[J].图书馆论坛,2018,38(10):47-5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