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现状研究
详细内容

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现状研究

时间:2023-04-26     作者:梁娟1 黄坤2 佛山市键笙轩纺织有限公司【转载】

香云纱染整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岭南地区的文化名片,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能否活化香云纱非遗文化,并将其推向青年一代,推向世界,均取决于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和对外传播。鉴于5W传播理论中传播过程涉及谁(Who)、说的内容(Says What)、向谁说(To Whom)、说的渠道(In Which Channel)和预期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个要素,现从翻译主体、翻译内容、翻译受众、翻译媒介和翻译功效五个维度探讨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提高香云纱非遗文化交流传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活化、传承与发展香云纱非遗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让具有岭南特色的香云纱非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并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推进,文化传播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传承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共同体记忆和族群身份认同的特殊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技艺作为一种传统印染工艺,源于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的广东省佛山市。根据《广东省志·丝绸志》《顺德县志》等资料可知,“莨纱”原产于佛山市南海西樵、民乐一带,而“莨绸”多产于佛山市顺德勒流、沙滘、伦教一带。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直至今日,广东佛山地区仍然完整地保存着香云纱染整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不仅是广东的文化名片,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珠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的意义

香云纱非遗文化不仅具有岭南特色,还是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香云纱非遗文化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文化和智慧结晶,是生动的广府文化印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化香云纱非遗文化是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而翻译是活化香云纱非遗文化的有力工具,通过翻译香云纱非遗文化资料,可以将其活化为与时代同步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香云纱非遗文化的活化翻译和对外宣传借助语言的力量,让非遗不再“曲高和寡”,而是与时俱进;让非遗得到传承和发展并融入当代生活中,不断释放其强大的内在活力和持久生命力,从而达到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总之,借助语言的力量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相关资料进行活化翻译,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香云纱非遗文化逐渐被年轻一代边缘化,被国际文化边缘化,现如今,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已经迫在眉睫。根据《保护传统文化政策目标与核心原则》的精神,相关研究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大力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有必要通过语言工具实现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活化与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总之,研究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具有时代意义。

最后,当下,一批岭南现代工匠艺人在对香云纱染整技艺进行创新研发,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因此,研究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外宣英译有助于促进香云纱非遗文化的推广传播,有助于促进岭南香云纱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的现状

眼观当下,提起真丝产品皆以江浙为首。其实,明代就有“粤纱,金陵苏杭皆不及”的说法,但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广东的蚕桑业由繁荣逐渐走向衰落。现如今,青年一代对香云纱的了解甚少,更不用说香云纱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人仅有一人,且年龄偏大。由于香云纱染整技艺工艺烦琐,劳动强度大,产品设计陈旧,社会效益低下,染整技艺目前后继无人,难以延续。再加上推广力度不够,对外翻译与传播不到位,在新事物不断冲击传统的形势下,香云纱非遗文化渐渐被忽略和边缘化。

而能否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将香云纱非遗文化推向青年一代,推向世界,让青年一代关注香云纱非遗文化,让世界了解香云纱非遗文化,取决于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外宣英译。外宣英译就是对外宣传资料的英文翻译,其中,“外”指的是翻译文本的传播方向,“宣”指的是翻译文本的传播目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观念和语言方面存在差异,香云纱非遗文化的跨文化翻译和传播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外宣英译,是广东提升自身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新业态集群的必然要求。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外宣英译必须依托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坚定文化自信,兴香云纱非遗文化,展南粤形象,寻求宣传与推广香云纱非遗文化之路,使其走进青年一代和国际的视野中。

对20年来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外宣翻译与文化的研究持续升温,针对岭南地区的研究题材主要涉及粤剧、饮食、木版年画、醒狮等民俗题材,对岭南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与宣传研究主要交织在非遗传承、地方宣传、服饰品牌产品介绍中,系统的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笔者以2010—2022年为时间区间,“香云纱+翻译”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检索,经分析比对,得到相关研究文献1篇。由此可知,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传承、活化和对外传播以香云纱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高校翻译研究者的重要使命。

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

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理论,即传播过程中涉及五个要素:谁(Who)、说的内容(Says What)、向谁说(To Whom)、说的渠道(In Which Channel)和预期效果(With What Effect)。根据5W传播理论,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外宣英译研究可以从翻译主体、翻译内容、翻译受众、翻译媒介和翻译功效五个维度开展工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研究,深入剖析岭南香云纱非遗文化的起源,系统查找和分析现有香云纱行业及文化传播的英译资料,包括古籍记载、产品说明、文宣影音资料、品牌推广资料等,并归纳和总结形成岭南香云纱文化翻译基础的调研资料。通过对香云纱染整技艺匠人、一线手艺工人、莨纱绸服装品牌创始人、国潮推崇者等进行访谈,对香云纱博物馆、茛纱厂、晒场、工作室、专卖店等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在探寻香云纱非遗文化起源的同时,从翻译主体、翻译内容、翻译受众、翻译媒介和翻译功效五个维度进行问题的剖析,对相关英译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归纳,发现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过程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翻译存在文化缺省现象

研究发现,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工匠艺人、服饰公司、民间文化爱好者等。翻译主体对翻译内容中的文化理解存在缺省。香云纱资料的翻译是以汉语为源语,以英语为目标语,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英语母语外国民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一种文化交际活动。鉴于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仅要充分理解与把握翻译材料,还要充分掌握目标语言的转换技巧,避免对翻译材料中的文化理解存在缺省而导致翻译的无效性。例如对“香云纱”的翻译,译者一般会将香云纱理解为一种面料,或者把“香云纱”等同于“莨纱”和“莨绸”面料,但实际上,香云纱是一种染整技艺,而“莨纱”和“莨绸”是香云纱这一染整技艺所制成的面料。由于穿着这种面料行动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所以早期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将其叫作“香云纱”。这是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香云纱非遗文化翻译中由于文化缺省造成的较为普遍的概念性错误之一。译者如果不能准确理解香云纱非遗文化并有较强的跨文化翻译功底,便会使译入语读者无法准确理解源语所要传达的信息,不但无法达到文化传递的目的,反而会阻碍香云纱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翻译内容零碎,缺乏统一标准

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相关翻译材料具有历史沉淀深厚、专业性强、业内术语多、受众少、普及面窄等特点。翻译内容涵盖香云纱染整工艺、面料制作工序、产品特点、文化传承、推广宣传等,范围较广,内容零碎,由于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不同译者对专业词汇和语篇的翻译存在较大差异。除了香云纱染整技艺继承者、香云纱非遗文化研究者、香云纱产业经营者和香云纱非遗文化爱好者之外,其他人对香云纱非遗文化了解甚少,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翻译参照标准,使得香云纱非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缺乏准确性和一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

翻译媒介和呈现形式单一

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媒介仍然以政府网站、品牌网站、电视等传统媒介为主,媒介和呈现形式单一,传播力度不够。在对受访对象进行调查时,笔者发现,传统媒介平台的用户使用率仅为27.3%,而新媒体的用户使用率为72.7%。17%的受访对象表示对香云纱一无所知。76.1%的受访对象表示仅仅知道香云纱面料的服装价格昂贵,适合中老年群体。仅有6.9%的受访对象对香云纱工艺有简单的了解。调查发现,香云纱非遗文化的传播较少借助新媒体;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呈现形式单一,缺乏对语言、图像、色彩、视角等多模态资源的深入挖掘,未能实现多模态呈现。翻译媒介和呈现形式单一,无疑是造成香云纱非遗文化传播受限的原因之一。

翻译受众预期不足,传播效果差

广东地区的人们对香云纱染整技艺及其面料产品较为熟悉,但是,应充分考虑其他地区和国外受众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缺乏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深入了解,对翻译受众的特点和接受程度预期不足,未能兼顾其他地区民众及国际受众对香云纱非遗文化不了解、一知半解甚至误解的情况,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传播的有效性。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译者如果不能在两种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之间寻求意义对等(meaning equivalence)或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翻译就很难实现忠实原文,翻译作品的质量也会参差不齐,继而影响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国际推广与传播。

对策与展望

本文重点查阅岭南或广东地区的文献资料,对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的现状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对香云纱非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实际的英译活动中从翻译主体、翻译内容、翻译受众、翻译媒介和翻译功效五个维度探讨香云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总结香云纱非遗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的有效策略。为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可以实施多元翻译主体联动,以加强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从词汇、语篇等方面对现有翻译资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整合资源,建立香云纱非遗文化翻译语料库;考虑受众的特点和接受程度,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借助新的呈现形式,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从传播学视角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和对外传播进行研究将实现对其的重新定位,不仅会影响文化输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通过翻译和对外传播让香云纱非遗文化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

香云纱非遗文化的外宣英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出口。对香云纱非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香云纱非遗文化交流传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还有助于活化、传承与发展香云纱非遗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甚至还能让具有岭南特色的香云纱非遗文化传播至海外,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29-30.

[2]姚丽文.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语篇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1):182-184.

[3]周立.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探究——以佛山市民俗文化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1):62-64.

[4]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02):41-44.

[5]宋洁.论传播学视角下非遗外宣英译的传播策略[J].文化产业,2020(23):104-105.

[6]吴浩亮.关于国家非遗——香云纱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J].广东蚕业,2011,45(04):42-44.

[7]李加军.外宣翻译中的译员文化认知——以跨文化传播中的受众解读效果为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6):68-70.

[8]张雯,卢志宏.中西方修辞传统与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J].上海翻译,2012(03):38-40+78.

[9]金其斌.宣传资料的翻译策略初探[J].中国科技翻译,2003(04):23-27+61.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