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详细内容

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05-02     作者:郭阳【原创】

丝路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之一,能够为高校探索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现首先从丝路精神的时代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两者的内在联系及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其次采用问卷调研的形式对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强调丝路精神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最后研究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发挥主体意识、构建内容体系、拓展互动平台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新时代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提供参考。

 

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国际化氛围过程中的重要性。同年公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再次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属性。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主阵地,应当始终不渝地将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师生心中,通过有设计、有过程、有成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层底蕴,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与文化自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为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提供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长土壤。

丝路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

丝路精神的时代内涵

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将丝路精神高度概括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其中蕴含着包括经济、外交、科技等多方面的中国智慧[1]。以“和平合作”为前提:自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至今,凡是民族的延续、文化的传承、经济的发展,都承载着民众对和平的期许;以“开放包容”为内核: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途经国家存在众多差异,而中华民族正是秉承“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思想才突破了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和壁垒,实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以“互学互鉴”为路径:时代的更迭促使各民族在“文明”的道路上不断进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平发展,推动文明进步;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各民族以尊重、谦逊的方式创造最大公约数,共同探索,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唤醒互惠互利的新未来[2]。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内容也在不断延伸。校园文化的主体由学生逐渐转向师生,校园文化的实施主体则逐渐扩大为校园的各级教职工,包括校级领导、党团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高校各职能处室的职工。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正在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不断延展,同时逐渐从“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相继转变。因此,要不断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渠道,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牢牢把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

丝路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自丝绸之路的开辟、兴盛、落寞、重现繁荣至今,历经锤炼的丝路精神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浓缩一笔,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具体体现,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精神之一,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进一步补充。校园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应肩负起培育价值观和引领理想信念的使命。由此可见,丝路精神的内涵与校园文化建设具备一脉相承的价值属性。丝路精神是对高校文化体系的内容补充,高校则为丝路精神的实践提供发展机会和传播平台。

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校作为学术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有着天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国家层面来看,丝路精神中所折射出的维护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的意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才能培养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从社会层面来看,丝路精神中所蕴含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成就的态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个人层面来看,丝路精神中所体现的不断学习、相互借鉴、成就未来的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具备出众的本领和技术,方能成长为祖国繁荣富强的后备军[3]。

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研究

      问卷设计及样本数据

本次问卷调研从2023年1月开始,至2月结束,历时2个月,以陕西省西安市四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涉及大一至大四各年级中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349份,其中有效问卷330份,问卷有效率达94.5%。

此次问卷就年级方面,大一81人,大二73人,大三90人,大四86人;就性别方面,男生176人,女生154人;就专业方面,文科类105人,理工类115人,艺术类110人;就政治面貌方面,党员70人,共青团员168人,群众92人。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大学生对丝路精神的认知现状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因此,大学生对丝路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直接关系到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效果。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就大学生对丝路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行了考察。首先,在“你认为大学期间是否有必要学习地域特色文化”的题目中,87.97%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2.8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9.16%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在“以曾经的学习经历而言,你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精神的认知程度”的题目中,6.88%的同学表示完全不了解;56.45%的同学表示了解不多;33.81%的同学表示比较了解;2.87%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根据以上两个问题的数据可以发现,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整体较高,这是对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极大体现,说明过去在社会普及、校园宣传、家庭氛围营造方面取得了进展。同时也发现,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此求学的大学生对丝路精神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可见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研究和学习。

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在题目“关于将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中,你呈什么态度”,83.95%的同学表示支持态度;4.01%的同学表示反对;12.03%的同学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整体秉持积极态度,但近12%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对于增强青年人的文化自觉,坚定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推进青年人的文化自强,仍需加以关注[4]。

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

高校对丝路精神认知有待加强

检索中国知网截至2023年2月10日的数据,可查到以“丝路精神”为篇名的论文共计246篇,其中以“丝路精神+文化”为篇名的论文共计35篇。就近十年的数据统计发现,以“丝路精神”为篇名的论文在2017年达到发表数量峰值,在2022年达到发表数量次峰值。从发文机构来看,东华理工大学有9篇,位居第一,陕西省高校共计4篇。西安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是“一带一路”的核心枢纽,但西安市高校并没有以城市的历史发展为背景进行有效宣传,发挥地域优势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率有待提升

在问题“对于各类校园活动,您的老师(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其他老师)和你共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次数”中,12.03%的同学表示非常多,16.62%的同学表示比较多,34.96%的同学表示一般,22.92%的同学表示比较少,13.47%的同学表示非常少。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学生,越来越多初到高校就业的毕业生肩负起“老师”的重任,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继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进行价值观的再塑,事实证明,师生共同成长更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和文化自信的树立。从数据可知,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频率仍有待提升。

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有待完善

在问题“你所在的学校中,是否经常开展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中,19.77%的同学表示经常开展,34.67%的同学表示不经常开展,10.32%的同学表示没有开展过,35.24%的同学表示不清楚是否开展过此类活动。从同学们的反馈中可以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可见,在文化活动的设计方面,缺乏明确的重点、方向和主题;在实施方面,缺少有效的宣传、组织和跟进;在评价方面,缺少适时的反馈、优化和改进。总体来说,高校在正式课堂和非正式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未形成合力,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动力明显不足。

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加强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丝路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理论价值。将丝路精神的核心要义广泛传播并根植师生心中对于谱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阵地,有责任发挥自身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应当在中国特色、地域背景、学科优势的充分结合下,积极学习“一带一路”“丝路精神”的内涵和相关党政机关的政策要求,通过经费投入和组织保障,设计出一套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的规划方案,进一步加强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5]。

发挥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

首先,大学生是继承和传播校园文化的主体,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和创新性,同时作为高校学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知识输入者”,在学识、经验的积累下,逐渐转变成“知识输出者”。因此,在大力推动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充分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赋予其更深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丝路精神的真正价值。其次,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主体,其专业的理论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具体成效。因此,不断强教师对丝路精神的认同感促使其在理论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同时提升教师传播丝路精神的表现力,使其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最后,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高校教工的全员参与他们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相关主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丝路精神的融入还是其他精神谱系的导入,都离不开校园育人工作者的全力以赴。

构建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凸显民族特色,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根本。丝路精神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激励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在奋斗道路上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有着深厚的民族烙印和鲜明的时代内涵,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与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校园文化建设应增加非正式教育的活动形式,通过开展系统化、整体化的以“丝路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提升大学生对丝路精神的感官和实践体验。同时,以主题班会、党团教育、实地参观走访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打造与校园文化氛围相契合的“一社一品”“一院一品”经典活动。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兼顾第二课堂的主阵地,构建一整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拓展丝路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层出不穷,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只有被教育实施者有效利用,才能发挥其正确的价值功能。对于扩大丝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方面,首先,可以加强“线上”与“线下”宣传,通过多渠道、多维度、多圈层的文化渗入,增强丝路精神的影响力。其次,可以通过跨境交流、中外项目合作、地域合作、校企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体验感,真正将丝路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可以开发校内文创,扩大可视化的宣传板块,成立相关的“文化驿站”。对于弘扬丝路精神,仅停留在理论宣传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同时增加师生的“可视化”和“体验感”经历,才能更加深切地展现丝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注释:

[1]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N].人民日报,2014-06-06(02).

[3]张可让.大力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J].求是,2014(04):57-59.

[4]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33-37.

[5]花蕊.“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136-13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