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资源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详细内容

资源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时间:2023-05-16     作者:钱兰铃【原创】

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资源型城市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累积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目前,摆脱“矿竭城衰”的发展怪圈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头号命题。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文化产业不仅是资源型城市打破路径依赖和培育优势替代产业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前言 

资源型城市一般是依托本地区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特殊类型城市(地区),其主导产业大多是围绕资源开采的采掘业和加工业,表现为资源相关产业总产值GDP比重较高。资源型城市作为能源供应和重要资源产出地,为国家城市化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更是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且突出的问题。我国资源型城市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较大。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规划范围包括262个资源型城市。我国资源型城市约占城市总数的20%。在所有资源型城市中,问题比较严重的资源衰退型城市的数量达67个,占比已超1/4。伴随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日益突显,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资源型城市的衰退问题,主要出现在成熟期后期,其根源是由于在成长和成熟阶段未能被及时解决。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都是在区域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期才被动地开启转型工作。资源条件的不断恶化导致作为主导产业的资源性产业完全丧失了以往的竞争力,这在无形中增大了转型的难度。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直至最后衰退之前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培植城市发展新动能[1]。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产业锁定和路径依赖困境

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凭借区域特定的资源建成或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特定资源开发形成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这种高度依赖资源的非均衡性产业结构一经形成,整个城市的发展就会陷入资源开发的单一路径,形成对这一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绝对依赖。资源型城市路径依赖形成的原始基础是区域丰富且优越的资源禀赋,资源开发的早期与中期不断上升的巨额利润成为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但由于技术条件的约束以及缺乏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思维,部分资源型城市为获得巨大的短期收益,更倾向选择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初级、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这也导致多数企业放弃其他产业的投资与发展,而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短期收益更大的资源型产业上,产业锁定效应愈加明显。另外,资源型产业以提供资源开采及初加工之类的固定资产设备投入为主,这种资产的专用性一般来说是相当强的。这种难以转移的产业投入会直接增加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沉没成本”,不仅阻碍了资源型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转型,同时其他具有发展前景的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空间也会被严重挤压。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开发所依赖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一旦依赖的资源临近枯竭,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会走“下坡路”,而其他非资源型产业因前期发展不足也难以填补资源型产业被动退出所造成的城市经济的巨大“增长缺口”。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型城市不可避免地掉进“矿竭城衰”的发展泥沼,逐渐沦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塌陷区”[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困境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直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且异常突出的问题。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资源开发具有密切关系。而资源开发必然会导致环境外部性问题的产生,给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企业采用的几乎都是“先破坏后治理”的粗放型模式,资源开发及生产方式的不科学导致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2020年,中国地级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常住人口人均碳排放量为7.56 t/人,比非资源型城市高16.1%;万元GDP碳排放量为1.68 t/万元,是非资源型城市的1.6倍。在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煤炭在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大量的二氧化硫、粉尘、PM2.5等颗粒物也是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城市的水、土壤、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矿区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极度敏感的话题。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仅修复成本高,而且难度大。随着国家环保标准和执法力度的不断提高和加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愈加困难。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资源型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生态的角度探寻新的转型思路[3]。

文化产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转型方式来看,资源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资源型城市摆脱路径依赖,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路径。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破除路径依赖

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单纯依靠低端工业的发展来带动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最终会因资源耗尽和环境污染而停滞不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在于资源型产业在城市整体产业中占比过大,严重挤压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关键在于产业转型。因此,要拓宽渠道摆脱资源型城市经济的路径依赖,扭转资源型城市产业“一业独大”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发展困局,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有发展潜力和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非资源型产业流动[4]。

区别于传统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以知识和创意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类型。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具有环境污染小、可重复开发、成本低、附加值高等特征,在优结构、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纵观西方城市转型实践,经济发展的瓶颈期通常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德国的鲁尔区曾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自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以来,鲁尔地区凭借煤炭与钢铁等重工业的生产在德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世界廉价石油竞争的影响,鲁尔区的经济遭受重创,以钢铁与煤炭为主导的产业逐渐衰落,曾经的“工业巨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面对经济衰退、生态破坏、失业率攀升的发展窘境,德国政府排除万难,对地区发展模式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结构性改革,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无烟产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德国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并利用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文化旅游。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鲁尔区的经济重新走向繁荣,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德国的经济增长要素和“创新发动机”。鲁尔区的涅槃重生无疑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本[5]。

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资源型城市大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以工业资源为依托,资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资源,以摆脱对传统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文化资源便完全符合这种特征。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链中以“文化”为生产对象的生产资源,是文化发展的直接生产对象,是一种典型的、可再生且无污染的绿色资源。文化产业以满足市场文化意义的消费需求为基本准则,通过创意经济的运作方式将文化资源加工成文化产品与服务。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高且无污染,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区别于工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文化资源具有可持续、可再生的特征,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不仅不会对资源造成损耗,反而还会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当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6]。

文化产业是资源型城市新的增长点

受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大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发展会经历初始期、增长期、繁荣期到衰退期(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基本一致,资源开采周期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如果在资源濒临枯竭的阶段仍然无法成功转型,那么城市的经济也将会随之走向衰退[7]。

图片1.png 

图1 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曲线(作者自制)

山西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中国煤都”之称,早期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依靠煤炭的开采来实现,是一个典型的兴于煤也困于煤的资源型城市。然而随着煤炭储量的大幅下降,传统煤炭行业逐渐衰退,大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突显。在这种背景下,大同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积极整治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同市深度挖掘并整合区域丰富且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大同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逐步摆脱了单纯依赖煤炭产业的经济现状。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帮助资源型城市摆脱对传统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并作为原主导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引导资源型城市打破传统的生命周期,扭转繁荣期到衰退期的曲线走势,逐渐走向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生阶段(如图2所示)[8]。

 

图片2.png 

图2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模型(作者自制)

 文化产业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

加强政府引导,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布局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德国鲁尔区的成功转型离不开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果没有一个有远见、有魄力以及有开拓精神的政府的支持,很难想象一个衰败、破落的传统老工业基地能够再次获得重生。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文化产业发展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对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实现转型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政府在产业布局与投资导向上逐渐摆脱资源依赖,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否则,资源型城市不仅会资源枯竭,还会因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失去投资吸引力。“先生产后生活”是我国多数资源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无论是经济生产还是城市建设几乎都是围绕资源型工业而展开的,缺乏科学的城市规划与布局。因此,首先政府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中,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其次,政府必须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周期较长且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应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扶持及优惠政策,重点解决好产业融资问题,从而为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依托地区优势,培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产业

资源型城市要想实现转型与发展,必须明确城市重点发展行业。文化产业扎根于市场,具有鲜明特色是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崭露头角的关键。纵观世界发达国家转型成功的资源型城市,它们大多确立了一个或几个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并对其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城市发展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如鲁尔区的工业旅游业、洛杉矶的影视业,纽约的报业等。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遗产,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很多资源型城市纷纷将发展文化旅游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前文提到的大同市就是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大同地区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文化旅游竞争优势,成功跳出了“矿竭城衰”的泥潭。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对区内外资源禀赋的再认知、对资源流过程的再优化、对价值流的再创造、对生态社会福利的再分配以及与之配套的城市治理系统的深层次变革。资源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在明确自身的文化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及地方文化市场的供求情况,找到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满足市场需求的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的有效结合,培育和打造出地方个性鲜明、文化内涵突出的文化产业门类,以带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小结

文化产业不仅是当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未来引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布局,也需要资源型城市明确自身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业态。文化产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文化双向赋能,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注释

[1]张文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点和政策导向[J].国家治理,2022(02):40-43.

[2]杨继瑞,黄潇,张松.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生、困境与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77-83.

[3]钟茂初.以新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J].国家治理,2018(24):3-9.

[4]张懿玮,周继洋,刘士林.文化型城市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名城,2015(08):78-83.

[5]李康化.文化产业与城市再造——基于产业创新与城市更新的考量[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40-246.

[6]吴康,张文忠,张平宇,等.中国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困境与突破[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1):1-21.

[7]刘士林,刘永.上海浦江镇的文化资源与发展框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2):1-10.

[8]孙志娟.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4(02):40-4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